2019-01-25 15:03:55 | 浏览 | 作者: | 来源: | 评论:
编者按:本文来源于钛媒体,作者张远 王糈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关于百度命运的讨论,就从未终止过。
昨日(1月22日),自媒体新闻实验室的一篇《搜索引擎百度已死》文章,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向高潮。
摘要一下,这篇文章指责了百度搜索引擎的多个问题,其主要逻辑是:百度搜索结果中,一半以上内容会指向自家产品——百家号;百家号是一个以营销号为主体的内容平台,质量堪忧;百度成为百家号站内搜索引擎。
文章引发了内容创作者及互联网人士讨论。钛媒体在微信搜索发现,大量百度百家作者在朋友圈发表观点,对于上述文章的论断——“百度只想做一个营销号平台”,发表了不同意见。
自媒体人罗超甚至写作一篇文章称“不做百家号,百度才是真的等死”。
罗超的观点是:加速信息流通,给用户找到答案,让人们平等地获取信息,才是搜索引擎的终极目的。我认为现在百度在百家号上的探索,并未背离这一目的。
百度官方也终于在今日做出回应,称目前百度搜索结果中,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%。回应全文:
此外,在今天的百家号2019内容创作者盛典上,百度副总裁沈抖在演讲前回复上述舆论,他表示,“作者应该尊重事实”。
这篇文章作者还是要尊重事实,这篇文章反应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现象,在逐步走向分裂,百度开发者多次提到:移动互联网时代,App是一个个独立个体,很多内容封锁App内,访问更加困难,才提出百家号 百度智能小程序。
讨论并未就此停止。有人认为百度的回应避重就轻,有的认为百度吃相难看,也有的人认为百度这么无可厚非。
那么,百度作为搜索引起真的“死了”吗?百度做了什么,才能不至于等死?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?
百度为何要加码信息流业务?
回答这个问题,必须要回顾下百度所经历的动荡的2018。
过去一年,百度业务动骨。自悍将陆奇离开、李彦宏亲自掌舵之后,百度即开进行新一轮架构调整,其中重要的信号是:回归信息流三级火箭业务。
正如钛媒体在《复盘百度2018年》一文中提到,信息流回归、技术架构重整,成为百度2018年的句号和2019年的发端。
据钛媒体了解,百度早在2013年就开始着手信息流业务。如今,深耕智能分发五年之后,今日头条App坐上了中文信息流分发头号交椅,百度在内外部均面临极大的压力。
百度做信息流业务,别无选择,否则只能等死。
搜索,是百度目前的信息分发方式。到了互联网下半场,面对新巨头、新模式的挑战,百度必须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信息分发方式。而“百家号”生态能不能建立起来,是决定分发能力的“水源”。
在百度App上线的信息流业务,可以这么看:重构了搜索、APP和信息流(广告)的三重火箭模型。
与此对应,产品上,今年3月,百度将“手机百度”改成“百度”,对自己的描述也从“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平台”改成“7亿用户首选的搜索和资讯客户端”。
全站搜索